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故宫局部景观设计分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故宫局部景观设计分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故宫雄伟景观特点?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古代皇宫的代表,其雄伟的景观特点不可忽视。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更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故宫的建筑构造十分科学,密切结合了风水和天文地理。宫殿式建筑由中轴线串联而成,其建筑高大尊贵,红色的房顶上端用黄色琉璃瓦作为装饰,威武的殿门正中央雕刻着龙和凤,整体气势非常恢弘。故宫内部有各种精美的文物,精美的宫殿,巨大的广场,美化的园林,这些都为故宫增添了色彩,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宝库和世界文化的瑰宝。
故宫是一座以紫禁城为中心的雄伟宫殿群,其建筑风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整个宫殿群围绕中轴线建造,突出了中国建筑的均衡美。故宫的景观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上,宫内广阔的平台与广场,错落有致的画廊及庭院,丰富的装饰和雕刻,都构成了独特的景观特色。
此外,宫内的花园、池塘、石桥和假山,也让人们感受到宫殿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美妙。故宫雄伟壮观,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故宫的自然环境是什么?
故宫的自然景观是御花园和内金水河;人文景观是宫廷区和生活区的各大建筑群,它们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蓝天黄瓦、绿檐红柱、白台基灰地面,各种色彩巧妙对比运用,给人以雄伟、壮丽的整体感。故宫古建筑群一些部位巧妙地使用了色彩互补 *** ,满足人体视觉平衡。
如宫墙,在红墙与黄瓦之间采用了绿色的冰盘檐;又如隔扇和槛窗的棱线上采用了金线,实现了红色与黄色的协调过渡,亦使整个建筑产生了流光溢彩的效果。
故宫绝大部分建筑的瓦面颜色为黄色,这体现了紫禁城建筑整体的形象,即皇权的象征。红色的比例亦很大,是强大的、护卫权力的象征,寓意皇帝的江山永固,生命无限。正是红、黄这两种颜色在故宫古建筑群中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紫禁城的华丽、庄严与雄壮之美。
故宫博物院选择两个景点进行讲解?
1、御花园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
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2、文华殿
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
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
故宫是人文景观吗?
故宫是人文景观
故宫的人文景观有:
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更大的殿宇。
2、御花园。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园内的松、柏、竹与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
3、养心殿。初建于明嘉靖年间(16世纪中),一直做为皇帝的便殿。自从清雍正朝开始,这里做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遂成清代皇帝实际上的正寝。养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亲贤”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东暖阁的晚清垂帘听政处。
4、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宫为两进院,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此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等都曾在此居住。
怎样拍好故宫里的建筑物?
拍故宫里的建筑应属建筑摄影的范畴。去故宫里拍摄非常受限制,仅能在允许的范围内外露的建筑拍摄,晨光和夜景均做不到。
1.建筑物拍摄角度选择。角度通常为正面、侧面、侧立面,拍摄时可仰、俯、平视选取画面。
2.光线。正面取景时多用顺光,如拍天安门,庄重、肃穆、辉煌。 侧面取景时用侧光(45度左右更佳),冰雪条件下拍故宫角楼,往往会出好片。
3.常用的构图形式。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可用斜线、曲线、框式、三角形等样式构图。
4.器材。大幅坐机更好。不具备条件的朋友,使用尼康D3以上档次的数码像机,配24—70镜头和你想要的色调的滤镜,也能拍出好作品。
故宫建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如何拍好故宫的建筑,需要一定的的技巧。
一、掌握好时间。
故宫作为热门旅游景点,无时无刻不是人山人海,如何能避开人流,就需要我们尽量错开节假日,在故宫早上刚开门或晚上关门前,在人流量最少的时候拍摄。同时也可以运用仰拍来避开人群。
二、寻找对称,利用对称
自古以来我们的思想文化都崇尚“中庸”之道,这个也在我们的古建筑上得以体现出来。所以在拍摄故宫时可以多寻找对称、利用对称。
二、留意重复元素,寻找有序中的无序
故宫除了对称性强这一个特点外,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大量的重复元素。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古建筑中存在大量重复的元素,比如:石凳、砖瓦、符号等等。大家在拍摄时可以多利用这些重复的元素,能有效增加画面的美感。
三、拍摄飞檐
飞檐就是古建筑翘起来的一角。飞檐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是非常好的古建筑题材。
四、利用倒影
倒影能产生虚实结合、交相辉映的效果,让画面的表现更加多元化。另外,倒影能让观众产生视错觉效应,从而让画面显得更为壮阔,气势十足。
五、加入环境元素,让画面不单一
拍摄建筑不要只想着拍摄建筑本身,有些时候会让画面显得单调。如果画面中又可以利用的元素,那么可以考虑加入一些远,从而起到渲染、衬托建筑的作用。比如:古建筑旁的树木,可以用来增强画面表现力,让画面更加丰满。
还可以利用古建筑的门、窗户,通道等等元素来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纵深感。
还可以利用光线来渲染画面,增强画面表现力、增加画面趣味性。
六、发掘细节之美
故宫的魅力就在于很多细小的物体都非常漂亮并且有着自己的特点,大家在拍摄古建筑时可以多去发掘那些细节,从而去展现那些细节的魅力。
七、善用线条
故宫的线条是最多的,这个无论是现代建筑还是古建筑都一样。线条对画面的影响不容忽视,活用线条可以令构图变得更有深度和活力。另外,线条还能引导观众视线,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总结:以上就是拍摄故宫建筑的一些技巧,仅供参考。
在我的眼中,故宫建筑不但具有皇家的大气、而且幢幢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精品。拍摄故宫有以下几点体会。
1、选择时间点更大限度减少游客入镜。
2、根据作品需要,试试黑白效果。
3、尽量拍摄大场景,突出皇家的大气。
4、选择较好的天气拍摄,建筑会有较好的光影层次。
古建筑既有建筑艺术之美,同时又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是极好的拍摄题材。而故宫则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集大成者,一年四季都有众多的摄影发烧友前去拍摄。
但是正像题中所说的,拍故宫很容易,旺季门票才60多元,在北京打车、地铁、公交都能到,故宫里空间巨大,也不会像婺源啥的长枪短炮人挤人,但是也许正因为容易,想要拍好,拍出与众不同的故宫建筑,反而不那么容易了。
本人因为在北京,有着交通的便利,一年中大概能去10次,结合个人的体会,已经观摩李少白、周梅生等名师的作品,总结了以下几点关于故宫拍摄的经验供参考:
一、拍出故宫的建筑之美。
故宫里的建筑从建筑风格到建筑构件、屋脊、斗拱等等,无一不凝结了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拍摄时要兼顾大、中、近各种景别,例如太和殿前的广场就是极佳的大场景拍摄点,在这里可以拍出故宫作为皇家宫殿的雄伟气势;在保和殿,我们可以拍摄单体建筑;在御花园我们又可以拍摄万春亭里的精美藻井彩画,另外从拍摄手法上,我们可以运用引导线、前景、框架、大小对比等方式来制造作品的陌生感。如果您愿意多花时间,运气也好那么一丢丢,那么雪中的紫禁城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二、拍出故宫的文化历史之美。
故宫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美不是简单的建筑形式美,更有着极富内涵的文化底蕴,而要想拍摄出故宫的历史感、文化感,我们可以从拍摄角度的变化、拍摄天气的选择上寻找,例如乌云压城的午门可以让人联想起历代政权更迭、枭雄辈出,而傍晚彩霞映照下的角楼则让我们感叹唐诗宋词里的万般情与韵。
拍摄故宫一定要选对时间,器材也非常重要
首先故宫每天开门以后之一个冲进去,整个故宫是没有人的,可以拍摄出不一样的故宫
另外人多也不要紧,实用三脚架可以把人群变成来来往往的虚影,很有感觉
当然,故宫最美的时候,是每年雪后,这里分享几张雪后故宫给大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故宫局部景观设计分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故宫局部景观设计分析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