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说明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说明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河道生态补水景观用水应优先配置什么?
从水资源方面分析,它具有流动性、随机性、易污染型、利害两重性等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的特有属性。在用水户属性上分析,从平面位置上,它们分布在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甚至跨流域;从用水时间上,他们可以是现在的用水户,也可以是将来的用水户;从用水户的性质上,他们可以是人口、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等;从用水的主体上,它们可以是自然人、社会法人、社会组织、社会公众(如生态环境用水)等。这些属性决定了水资源分配方式较其他自然资源的分配方式更复杂。
现阶段,水资源配置时一般原则:时问上的优先顺序为现状用水户、潜在用水户(将来增加的需水量);在空间上的优先顺序为先上游、后下游,先本流域后外流域;用水产性质的优先顺序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按照上述原则分配水资源有其局限性,表现为:外流域现状用水户对本流域潜在用水户的用水影响,上游潜在用水户对下游现状用水户的用水影响,生态环境用水不足造成的生活和生产上有水无用的影响。
滨水景观都有什么分区?
滨水景观的分区主要考虑其独特性和设计需求,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区类型:
生态保护区:保护滨水区的生态环境,如湿地、河岸植被等,以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休闲区: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观光的场所,如亲水平台、景观步道、广场等。
运动区:提供各种运动设施和活动场地,如自行车道、跑步道、健身器材等,以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
文化区:展示滨水区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如博物馆、艺术装置、文化景观等,以提升区域的文化价值。
商业区:提供购物、餐饮和其他商业服务设施,以促进滨水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气聚集。
过渡区:作为不同功能分区的过渡地带,起到协调和连接的作用,如绿化带、景观过渡区等。
这些分区并不是绝对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组合,以达到更佳的景观效果和功能需求。
滨水景观分区通常包括亲水平台区、滨水广场区、滨水绿化区、滨水步行道区和滨水休闲区。亲水平台区是人们与水体亲密接触的区域,滨水广场区是人们 *** 和举办活动的场所,滨水绿化区是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水步行道区让人们漫步在水边,滨水休闲区是人们放松身心、享受滨水风光的地方。这些分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滨水景观的整体效果。
鱼缸河道怎么布置?
新手布置鱼缸一般不要用水草,一方面水草不好种植,另一方面也不容易养活。一般可以选择白沙、鹅卵石以及沉木进行造景。先将白沙铺满缸底,厚度在3厘米左右,然后取一根煮过几次的沉木,放到鱼缸的正中央,周围则用鹅卵石等进行点缀,这样就很像自然景观了。
西宁南川河生态景观提升工程何时开工?
根据我所了解到的信息,西宁南川河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已于2023年4月开工。该工程主要对南川河城区段(解放渠渡槽—秀水桥)进行水生态治理和沿岸景观优化提升。
通过河道底质改良、微生物净化、生态浮床、水生植物配置、岸线空间改造、设施修补美化、柔性坝体改造、湿地绿化提升等措施来改善水质,以实现南川河作为西宁城市客厅的宜人魅力。
同时为景观河道注入清水,并采用微孔管道曝气系统加速水体上下交换,提高水体的含氧量,使断开的生物链得到有效的修复,同时破坏蓝绿藻的富集层,然后投放鱼苗。
通过多项举措使水体得到自净化,还原河道自然清澈水质。
小区的园林绿化有哪些设计?
一、空间组织立意小区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的主题,硬质景观要同绿化等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则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
二、点线面相结合小区园林绿化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彩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 *** 。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体现地方特征小区园林绿化工程的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居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为什么长江荆江段会形成“地上河”?
我曾在湖北荆州生活过20年,对荆江的认识和感受颇深。荆江全长360公里,是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城陵矶段的别称,因流经古荆州境内而名。荆江以藕池口为界,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荆江是全国有名的“地上河”,向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荆江之所以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荆江两岸地势低平,北面是江汉平原,南面是洞庭湖平原。长江流出三峡进入平原后,河床变宽,流速变缓,从上游带来的泥砂沉积下来。二是,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洪水渲泄不畅。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被称为“九曲回肠”。三是,筑堤防水,进一步抬高河床。如明代江边修建的沙市万寿塔,如今已被江堤围了半截子,洪水期船行荆江,船比塔高。
历史上,荆江洪水给两岸人民带来过深重灾难。从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到公元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荆江大堤共有91个年份溃口。从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荆江两岸有16个年份遭受洪灾,几乎年年遭灾。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洪减灾国家多次加固荆江大堤,并在上游修建了三峡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洪水。同时,荆江自然截弯和人工裁弯取直,缩短河道70余公里,加快了江水流速,减缓了泥砂沉积。

荆江河段上起湖北省枝城镇,下迄湖南省城陵矶,流经湖北的枝江、松滋、荆州、公安、沙市、江陵、石首、监利和湖南省的华容、岳阳等县(区、市),全长347.2千米,其间以池口为界卞分为上、下荆江。上荆江长约171.7千米,下荆江长约175.5千米。上荆江为微弯分汊河型;下荆江为典型蜿蜒性河道,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1,这样类型河道,造成径流缓慢,易淤积来自长江上游的泥沙,而长江上游的泥沙是非常巨量的。我们看一下荆江上游三峡水库的泥沙监测量就可见一般,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至2015年12月,三峡人库悬移质泥沙,21.152亿吨,出库悬移质泥沙5.118亿吨,不考虑三峡库区区间来沙,水库淤积泥沙16.4亿吨,年均淤积泥沙1.283亿吨。河道弯曲导致河沙淤积是荆江段成为“地上河”主因。所以荆江的治理采取的是“截弯取直”的策略。
2. 荆江河道两岸平原在沉降,经监测江汉-洞庭湖平原每年有8-15毫米的沉降,带来的是河道相对提升。

其实三峡水库运行之后,因其拦沙效应,清水下泄,荆江段河道近年来已成冲刷趋势,下表为三峡水库运行以来,荆江段的泥沙变化,基本以冲刷为主,其中上荆江沙市河段被冲刷7.5米高程。
感谢阅读!喜欢就点个赞吧
一直以来,我们一说悬河,就认为只有黄河下游那一截,700多公里,让我们提心吊胆,怕她哪一天整出一个黄泛区来。
其实,在“九曲回肠”的荆江(湖北枝城到湖南洞庭湖的出口城陵矶,全长约360公里,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也有一截悬河,尤其是藕池口至城陵矶这一段,叫下荆江,典型的蜿蜒性河道,全场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
荆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北岸是江汉平原,地势都很低,特别是北岸的江汉平原。目前的下荆江,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北岸的江汉平原靠180多公里的荆江大堤保卫。
荆江悬河的形成与其他地上河一样,还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长江出三峡带来大量泥沙,遇到地势低平又“九曲回肠”的下荆江,流速减缓,泥沙容易沉积,河床不断抬升,时常决堤改道;另一面,人类为了减少威胁,对河道进行束缚,防止其决堤改道,就会加固两侧的大堤,从而出现河床不断抬高,两侧河堤也不断加固抬高的情况。
今天,三峡大坝修建以后,有效约束了洪水,荆江决堤的危险性大大降低,但另一个问题却随之产生。长江是我国的一条黄金航道,却在荆江形成了瓶径,常年通航能力是3000吨级,既使有效挖深,也只能达到5000吨级,万吨级船舶只能在汛期才能上行至重庆。。。作为悬河的荆江,肯定不能无限挖深,这会危害大坝的安全。
荆江航运瓶径的出路只有“拉直”或另行改道!
看了一下资料,1968年监利县曾经对荆江进行人工裁弯取直,看来也是局部的。
小本认为,如果考虑到南水北调加码后长江流域用水也会紧张,长江洪水也需有效储蓄与利用,洞庭湖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一是可以考虑打通或挖深、扩宽长江松滋口至洞庭湖的河段,让长江水改道,直接流入洞庭湖,仍由岳阳入长江;
二是考虑在城陵矶筑隔离大坝,将洞庭湖水位提升5~8米 ,洞庭湖面积由目前的2579平方公里恢复到6000~8000平方公里,总容积由220亿立方米提升到600~1000亿立方米;
三是考虑到荆江段的城市布局和江汉平原用水,取消松滋口工程,改在藕池口修建一个“都江堰”工程,下荆江保留,利于泄洪,但对藕池河进行挖深作业,作为主航道,解决荆江段的航运瓶径。
小本认为,无论是哪一个方案,荆江治理的出路都在洞庭湖,既要解决汛期洪水的决堤威胁,又要考虑有效储蓄洪水,还要解决长江的荆江段航运瓶径问题!
这是小本的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出三峡,过宜昌后,就进入江汉平原了 。流速开始减缓,河道变得曲折,俗称九曲迥肠,泥沙逐年淤积,河床抬高,丰水季节,洪峰过境时,就象头顶一盆水一样,形成了地上河,威胁着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党和 *** 十分关心重视,在湖北公安建立了蓄洪区,疏通了松兹、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将水注入洞庭湖,截直了车湾航道,通过采取种种措施,加快了洪水下泄速度,减少了险情的发生。特别是三峡水库建成后,科学调度洪水,调锋、错锋、削锋,江水含泥量减少,经过冲刷,荆江变深了、变宽了,经过对堤脚护坡,巩固了堤垸,九八年后就再没发生溃堤或漫堤的水灾了,实现了水随人愿,水害变成了水利。
这是个地理问题
长江是中国的之一大河。和黄河一样,长江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其起源于青海,干流向东流经过四川,重庆,湖北,安徽,上海汇入东海,流域面积更是包括支流汉江经过的陕南,乌江经过的贵州北部等等,幅员约18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亿,占中国总人口的30%。而中国土地上最主要的原始文明之一河姆渡文明就发源与此,众多中华历史名城,比如武汉,安庆,南京,重庆,成都都在长江流域范围内,说长江养育了半个中国,这也不为过。
但是长江带给人的不一定都是恩惠,也有风暴,比如武汉一带的长江就经常发洪水,这是因为长江荆江段形成了“地上河”,也就是河水比地面还要高,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分为自然和人为。自然原因很好理解,因为荆江段夏季风影响降水充分,南北支流由于同时进入汛期,干流水量加大,同时河槽由于地理原因本就比地面来的高,河道湾曲泥沙淤积,水流不畅构成“地上河”。而且人类近年来不断在长江中上游对植被进行破坏,围湖造田使调洪才能下降。这才使得武汉的长江洪水连连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说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说明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